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課本沒教的中國近現代史

課程編號:231A07
課程期別:2023年秋季班
課程週期:2023-09-13 ~ 2024-01-17
課程類別 人文類
課程屬性 公民素養,英語教育
課程學程 社會人文
課程名稱 課本沒教的中國近現代史
主辦單位 永和社區大學
上課地點 福和國中
上課時間 星期三 7:00 pm~9:50 pm
課程狀態 已結束
備註

總價:3100元


學分費用 3000 元
雜費費用 100 元
其它費用說明
課程講師 張以諾
講師簡歷
課程簡介 晚清以降的近現代中國,是中國歷史上一段急速轉型期。在全球化的過程中,中國社會歷經諸多衝擊與變革,亦逐漸從中摸索出自己的道路。過往學校教育裡的中國近現代史,偏重於純粹政治事件的敘述,較少將社會、經濟、生活文化等要素整合進去,對於1949年後中國大陸歷史發展也少有著墨。本課程以歷史發展脈絡為骨幹,自近現代中國最重要之議題:「革命」出發,跳脫政治史的侷限,從社會、經濟、生活文化的視角,對於琅琅上口的歷史事件提出更為宏觀的解釋,並且系統性地介紹1949年後中國大陸的歷史發展。 本課程一方面透過講演,就相關之背景史實預先扼要講授,另一方面擇取重要之著作以及相關史料,帶領學員一同閱讀,共同思考這些議題對於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與意義,並檢視近現代中國的發展軌跡與特質。
課程宗旨
授課方式及教學方式
人數限制 30人
選課學員條件
評鑑方式
參考書目
學員上課之建議需求裝備
(器具、文具或服裝)
週次 主題 內容
第1週 課程簡介 介紹本課程之宗旨和內容
第2週 黃龍旗的陰影:清末中國的結構性問題 大清帝國百年盛世的背後存在什麼隱憂?何以從一個繁盛的大帝國跌落谷底,陷入積弱不振的險境?近代中國的各次革命背後的終極目標均是為了解決清末中國的結構性問題而生,故探討革命路徑之前,需先對此有清楚的了解。
第3週 從救亡圖存到民族主義革命:清末新政與辛亥革命 什麼?「腐敗的」滿清政權,在垂亡之際,居然發起一場全面性的現代化變革?但是這場「朝氣蓬勃」的新政運動,為何反倒成為帝國的催命符、引爆一場翻天覆地的革命呢?
第4週 民初政局、啟蒙運動與革命政黨的誕生 轟轟烈烈的辛亥革命造就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但此政體本身存在什麼問題,導致新的革命性政黨誕生?主導現代中國發展走向的國、共兩黨,它們的誕生居然跟新思想、新概念的傳入息息相關?
第5週 鄉村包圍城市?城市併吞鄉村?國、共兩種建國取徑 出發點同樣是復興中國的國、共兩黨,何以分道揚鑣?兩者之間究竟有什麼樣的巨大鴻溝,最終導致雙方水火不容的仇視和對立?
第6週 有趣的史料:兩種願景 就在抗日戰爭打的最慘烈之際,國共兩方最高領導人對於戰後國家的建設路線提出不同倡議。到底哪一個較有道理?
第7週 從藍天普照到赤焰燎原:國共內戰與共產主義的勝利 原本實力大佔優勢的國民黨,究竟為何會敗給原先屈居弱勢的共產黨? 除了軍事實力外,我們將從社會層面尋找答案。
第8週 雄糾糾,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中華人民共和國與韓戰 甫於1949年10月建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如何國內百廢待舉的狀態下,透過參與一場規模龐大且犧牲慘烈的對外戰爭,迅速提升國際地位,並為其爭取到極為寶貴的國家建設資源?
第9週 建設共產主義新天地:從新民主主義到大躍進 天安門城樓上滿腔熱血的共產主義理想,為何成到頭來變成一場大災難?到底哪裡有問題?
第10週 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共產中國外交方針和對外關係 韓戰大幅提升了中共的國際地位並深化了與蘇聯的合作,但是何以數年之後中蘇又轉而交惡?在打倒「美帝」和「蘇修」的方針下,中共如何透過外交手段爭取第三世界國家的合作,並持續輸出革命,實踐共產主義理想?
第11週 十年浩劫:文化大革命及其餘波 我們或許都知道文化大革命是一場鋪天蓋地的政治鬥爭,但是驅動文革的深層社會因素是什麼呢?
第12週 東方風來滿眼春:鄧小平改革開放與市場經濟 在鄧小平主政下,中共進行什麼樣的變革和轉型,使中國大陸擺脫十年文革動盪的陰影,邁向新願景?
第13週 三個世界:中國的外交方針的新轉變 在冷戰脈絡下,中共何以改變外交戰略轉而與勢不兩立的「美帝」化敵為友?歷經十年動盪後的共產中國,如何重新回到國際社會?在「後冷戰」的世界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第14週 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當代中國 回顧改革開放四十餘年的歷程,總結二十一世紀初的中國新面貌。
第15週 12/17(日) 生態雙和嘉年華 生態雙和嘉年華由永和社大與新中和社大師生共同主辦,邀請中永和的居民一同參與。以互動、體驗的方式,創造充滿活力的在地慶典。
第16週 學員期末閱讀心得分享(一) 學員期末閱讀心得分享(一)
第17週 學員期末閱讀心得分享(二) 學員期末閱讀心得分享(二)
第18週 公共論壇 / 講師共學 社大學員每學期至少選擇一場公共論壇參加,請事先於社大官網進行網路報名。講師則於學期第18週進行共學交流活動。
:::
學員登入 教師登入 課程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