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大台北街頭無圍牆博物館(保險必保)(學分費3000)
課程編號:CRA-A129B3-22C
課程期別:2022年秋季班
課程週期:2022-09-07 ~ 2023-01-11
課程類別 | 生活藝能性 |
---|---|
課程屬性 | 山野教育,地方學 |
課程學程 | 其他 |
課程名稱 | 走讀大台北街頭無圍牆博物館(保險必保)(學分費3000) | 主辦單位 | 新莊社區大學 | 上課地點 | 頭前國小 | 上課時間 | 6:30 pm~9:20 pm | 課程狀態 | 已結束 | 備註 |
總價:3000元
學分費用 | 3000 元 |
---|---|
雜費費用 | 0 元 | 其它費用說明 | 無 |
課程講師 | 蘇相義 |
---|---|
講師簡歷 | 銘傳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 現任中華民國觀光導遊協會常務理事 1983-2005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影視組組長 2009-2022觀光局導遊職前訓練示範導遊及講評 2017觀光局台灣團特色餐廳評選活動擔任評審委員 2017崇佑影藝科技大學舉辦「金鳶盃基隆觀光遊程規劃競賽」「金鳶盃台灣創意導覽解說競賽」擔任評審委員 2019中國科技大學「從台灣歷史看自然景觀旋律之美」課程,推廣教育輔導班授課老師 2021台北市政府「無圍牆博物館紮根計畫」培訓課程講師 2005-2022各大旅行社導遊及導覽講師 華語導遊 |
課程簡介 | 透過豐富的課程,讓參加的學員認識這塊即陌生又熟悉的土地,並以親近土地的方式、串連文史建築、街區故事的方式、更深入探索有溫度的台灣。邊走邊讀不是靜態的用眼睛閱讀書本上獲取知識,而是實際上用雙腳走到某個地方,實際參與親身體驗,的方式更加瞭解台灣 |
課程宗旨 | 透過豐富的課程,讓參加的學員認識這塊即陌生又熟悉的土地,並以親近土地的方式、串連文史建築、街區故事的方式、更深入探索有溫度的台灣。邊走邊讀不是靜態的用眼睛閱讀書本上獲取知識,而是實際上用雙腳走到某個地方,實際參與親身體驗,的方式更加瞭解台灣 |
授課方式及教學方式 | 課程分成室內課與戶外課,室內課由講師講解基本內容若有製作筆記需求,請自備紙筆文具,戶外課由講師帶領實際走讀區域。 |
人數限制 | 26人 |
選課學員條件 | 歡迎任何想要進一步認識大臺北的朋友一起參與。惟本課程除一堂室內課外,其餘均為戶外課,須全程步行,請自行衡量個人體能 |
評鑑方式 | 小組分享20% |
參考書目 | 臺北古城之旅、臺北歷史散步(遠流出版公司)。 |
學員上課之建議需求裝備 (器具、文具或服裝) |
無 |
週次 | 主題 | 內容 |
---|---|---|
第1週 | 同學相見歡 | 講師介紹、課程內容說明、學員自我介紹 |
第2週 | 走讀新莊 | 清乾隆15年(西元1750年)八里坌巡檢司移駐新莊,新莊便一躍成為北台的行政和商業中心,因此有一府‧二鹿‧三新莊的美名 |
第3週 | 走讀艋舺 | 1738年興建的龍山寺,街道也隨之逐漸發展出來,使艋舺成臺北盆地的商業、政治、軍事中心, 近三百多年過去了,其周圍先人奮鬥的遺蹟舉目可見。 |
第4週 | 走讀大稻埕 | 1858年天津條約,清廷被迫開放通商口岸之後,更提供了大稻埕發展之機會,且臺北盆地經濟貨物由稻米轉為茶葉,大稻埕取代艋舺成為台灣商業中心。 |
第5週 | 走讀台北城 | 台北城於1884年完工,劉銘傳將台灣建設為現代省份,1895年台灣割讓日本,。並參考歐洲大城市的經驗,使台北城從防禦城變成現代化的開端。 |
第6週 | 走讀西門町 | 西門町原本只是一片荒涼的地方,後來日本人決定仿效東京淺草區,在此設立休閒商業區。 現在則呈現出以「青少年次文化」為主的流行文化消費空間。 |
第7週 | 走讀信義商圈 | 本區當時佈滿農田、水塘、荒地,並沒有建設,從原先的陸軍倉庫演變成為臺北首要的中心商業區, |
第8週 | 走讀城東 | 總督府拆除城牆後在此區域廣設學校,成為菁英薈集的「學校街」,並且興建工廠(酒廠、樟腦)與日本職務官舍(台灣文學基地) 。 |
第9週 | 公民論壇週 | 公民論壇 |
第10週 | 走讀城南 | 城南聚攏不少文人及出版社,市政府文化局因城南豐厚的文學歷史,寄予 「紀州庵」成為臺北市第一個以文學為主題的藝文空間,以「紀州庵文學森林」為名。 |
第11週 | 走讀城北 | 百年前城北地區北淡線鐵路與參拜台灣神社所行經的刺使街道,形成重要商業活動匯集處,並串連了現在台北車站鐵路地下化,展現出獨特的廊道文化景觀。 |
第12週 | 走讀淡水 | 淡水的地理位置,突顯了當時重要的防禦性,為此,荷蘭、西班牙、英國、法國、日本這些帝國船隊在淡水登陸,也讓淡水成為擁有豐富文化資產的城市。 |
第13週 | 走讀新北投 | 從女巫傳說,到日治時期的泡湯文化,加上新北投的車站歷史及台灣首座綠建築圖書館,可感受到屬於北投獨特的魅力。 |
第14週 | 走讀士林 | 士林由早期的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再轉變到商業社會,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獲選時代雜誌2021年全球百大景點,2022年開幕後士林將成為臺北的另一個全新焦點。 |
第15週 | 走讀松山 | 昔日為凱達格蘭族貓里錫口社之地,後改稱松山,以前是台北市和基隆兩地的商運中繼站,因繁榮而有小蘇州之稱, 慈佑宮是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 |
第16週 | 走讀公館 | 公館臨近百年的自來水博物館、寶藏巖國際藝術村、臺灣大學,及因學區而匯聚各式獨立書店、咖啡廳、二手小店,增添了不少文化特色及文青氣息。 |
第17週 | 走讀瑠公圳 | 瑠公圳為清朝乾隆年間由墾戶郭錫瑠父子興建,用於灌溉今臺北市東側松山地區的農田。目前只新店區內仍殘留幾小段水道。 |
第18週 | 校慶 | 校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