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埔飲食文化餐訪團-出外人篇(8週)
課程編號:1143M10337CE
課程期別:2025年秋季班
課程週期:2025-09-01 ~ 2025-10-25
課程類別 | 社團性 |
---|---|
課程屬性 | 地方學 |
課程學程 | 生活應用 |
課程名稱 | 三重埔飲食文化餐訪團-出外人篇(8週) | 主辦單位 | 三重社區大學 | 上課地點 | 行動教室群 | 上課時間 | 星期四 2:00 pm~4:30 pm | 課程狀態 | 開課中 | 備註 |
總價:820元
學分費用 | 0 元 |
---|---|
雜費費用 | 0 元 |
保證金 | 500 元 |
十二週場地費 | 200 元 |
12週保險費 | 120 元 | 其它費用說明 |
課程講師 | 王昱凱 |
---|---|
講師簡歷 | |
課程簡介 | 「三重埔飲食文化餐訪團」廣邀對在地文史、飲食文化有興趣者一同加入,共學共好,藉不同背景、不同身分、不同世代之人士參與、交流,激盪出對三重多元文化視角的觀點,最後,我們會將相關成果歸納整理至單位既有之「三蘆線上博物館」網站平臺以供保存、閱覽以及後續加值運用,希望地方的一點一滴都留有咱的故事與足跡。 本課程聚焦「提升社區認同」與「地方文史保存」兩部分,提升社區認同之部分,其一為吸引、鼓勵社區群眾走入地方,藉地方飲食文化探索以不同角度親身體驗社區文化面貌,其二,透過走讀、訪談與分享討論,進一步認識社區文化並加深對社區之認同感:地方文史保存則透過分享交流、口訪徵集、補述紀錄來補足相關之文獻史料,並持續推廣之。 本次課程亦邀請到走讀經驗豐富、敘事渲染力強,以自身成長經驗結合多年深入社區尋找並記錄〝隱〞食的資深前輩,同時也在台灣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地方移民飲食」研究中的–「麥斯阿哥」老師前來與大家交流與分享,並與大家一同走入大三重熟悉的大街小巷,挖掘我們平時不曾注意到的故事與寶藏! 透過介紹與深入街區探訪,除可認識三重經典飲食文化、相關店家外,亦透過【飲食x歷史x地方文化】之串接與轉譯,由吃喝飲食為主軸連結大時代環境脈絡下的家鄉味。 預計產出成果: (1).三重埔報報–社區報文章徵集(3-5篇) (2).公民記者報導內文(3-5則) (3).三大主題交流回饋(3-5則) (4).餐訪團食記紀實(照片+影片) (5).主題路線+各路線店家介紹(後會陸續彙整並製成QR Code) *本門課程為免學分費課程,將酌收500元保證金+100元場地費,保證金需參與至少6堂課後無息退還。 *本門課程含三場校外教學,學員「必須」投保學員團體意外險120元。(因系統問題,列入課程費用當中收取) *室內課程於新北市三重區義天宮2F場地辦理(新北市三重區車路頭街150號) |
課程宗旨 | |
授課方式及教學方式 | 本課程藉投影片介紹、文獻資料蒐集、參與觀察、田調觀察等方式進行。 規劃三個代表區域實施訪查記錄,每區域兩週各一堂課。 安排第一周為該區域的概論與介紹,於課堂上互動交流地方的飲食記憶與故事,並列出、探討現今還在營業超過30年老店的訪查名單。 第二週實地訪查店攤,先擬出問題給受訪者準備,並於訪查中鼓勵每位學員提問。店家如願意示範其中環節更佳。學員和參與者可藉文字、攝影甚至圖解錄影的方式採錄地方飲食文化資料。 |
人數限制 | 30人 |
選課學員條件 | 條件不拘 歡迎對三重聚落歷史與飲食文化有興趣,並有文字攝影紀錄的意願 |
評鑑方式 | |
參考書目 | |
學員上課之建議需求裝備 (器具、文具或服裝) |
1、手機攝錄影 2、筆、筆記本 |
週次 | 主題 | 內容 |
---|---|---|
第1週 | 後車頭交叉口到老圓環(概論) | 古早有人說,台北車頭往前往後命運大不同?上世紀60到80年代,大量的西部鄉鎮青壯人口湧入台北市尋找頭路,出外人下車落地就要面對「食住行」的需求。超過70年歷史的圓環夜市小吃,在1950、60年代有「北圓環、南龍山寺」的稱號,過往週邊開設多家戲院。不僅承載了老臺北人親友歡聚的回憶,也是外地人來此尋找對家鄉味道的思念。走進這段的後車頭+圓環美味散步隧道,探秘老建成的小吃歷史。 |
第2週 | 後車頭交叉口到老圓環(訪調) | 依行前聯繫與規劃路線由講師帶領大家 進行實地訪查尋味記錄 (約2.5小時) ※依實際聯繫狀況名單會做彈性調整※ |
第3週 | 大橋下的趁呷人歲月(概論) | 時勞力需求大增,台北橋頭工聚集,抵達台北後車頭的男女勞動力,經職業介紹所,被分配到鄰近的三重埔、新莊、中和做工,不過離台北車站最近的三重還是最受歡迎,暫時找不到就去橋孔下碰運氣,大稻埕小吃有日夜輪班制之分?交界地帶的大橋頭街,除了區隔聚落地盤,也區別了「柴寮」和「豬屠口」邊界地味小吃截然不同的氣口! |
第4週 | 大橋下的趁呷人歲月(訪調) | 依行前聯繫與規劃路線由講師帶領大家 進行實地訪查尋味記錄 (約2.5小時) ※依實際聯繫狀況名單會做彈性調整※ |
第5週 | 裏三重的住廠兼容地帶(概論) | 嘉義東石之移民信仰廟宇,經過數年之發展與交匯,如今已為三蘆地區著名之廟宇,不僅如此,其周圍熱鬧的聚落巷弄中還藏著諸多各縣市之美食佳餚,若仔細一看,您還會發現街上有不少以北港、雲林、嘉義為名的招牌,展現濃厚的移民飲食持性呢!車路頭街乍看有如雲嘉小吃一條街安裝在三重埔,令人好奇是什麼因緣際會成此獨特地景? |
第6週 | 裏三重的住廠兼容地帶(訪調) | 依行前聯繫與規劃路線由講師帶領大家 進行實地訪查尋味記錄 (約2.5小時) ※依實際聯繫狀況名單會做彈性調整※ |
第7週 | 西城鑠奅 (siak-phānn)的繁華霓虹(概論) | 商場碩大的霓虹招牌,這座南北飲食轉運站:是60至80年代停靠台北站的迎賓玄關,日治時期就被打造為娛樂特區,唯一無門的「西門町」,開放歡樂的風氣,接收來自大江南北的五味雜陳匯聚於此,甚至東洋風、美國派、香江味都占一席之地!比現今信義區地位更顯要,這是「老台北人的青春回味,外省移民的鄉愁滋味,異鄉客的朝聖探味」,且來追溯老西門造就了多少食衣住行育樂經典! |
第8週 | 西城鑠奅 (siak-phānn)的繁華霓虹(訪調) | 依行前聯繫與規劃路線由講師帶領大家 進行實地訪查尋味記錄 (約2.5小時) ※依實際聯繫狀況名單會做彈性調整※ |
第9週 | 無 | 無 |
第10週 | 無 | 無 |
第11週 | 無 | 無 |
第12週 | 無 | 無 |
第13週 | 無 | 無 |
第14週 | 無 | 無 |
第15週 | 無 | 無 |
第16週 | 無 | 無 |
第17週 | 無 | 無 |
第18週 | 無 | 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