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找透光的台島身世
課程編號:251B06
課程期別:2025年秋季班
課程週期:2025-09-13 ~ 2025-11-01
| 課程類別 | 社會類 |
|---|---|
| 課程屬性 | 其他 |
| 課程學程 | 社會人文 |
| 課程名稱 | 走找透光的台島身世 | 主辦單位 | 永和社區大學 | 上課地點 | 線上教學 | 上課時間 | 星期六 10:00 am~5:00 pm | 課程狀態 | 已結束 | 備註 |
總價:2000元
| 學分費用 | 2000 元 |
|---|---|
| 雜費費用 | 0 元 | 其它費用說明 | 無,,無 |
| 課程講師 | 林瓊華 |
|---|---|
| 講師簡歷 | 巴黎第七大學東亞與文明研究所博士。 以謝雪紅研究入手台灣史的探索,2012年返台定居後以教授島嶼歷史為職志。一方面希望促進年輕的藝術學子創造豐富的臺灣敘事;另方面也致力推動轉型正義的公民共學行動。 |
| 課程簡介 | 1975年蔣介石過世,行政院廢除原本預計作為商業區的「營邊段計畫」,於中正紀念堂現址建起了全台規模最大的威權崇拜紀念物,至今已逾40個年頭。儘管隨著研究能量的投入、以及政治檔案的逐步解密,過往威權統治對台灣民主與人權的侵害亦受到公開檢視,但中正紀念堂仍維持其原本的角色,未有積極改變。 2022年起,中正紀念堂的常設展間首度從已往的單向敘事,有限度地朝「功過並陳」的方向調整。但「崇拜」與「反省」兩種視角存在於同一空間,正如歷史記憶分歧的台灣社會,兩者間存在巨大的衝突。同時,中正紀念堂的建築式樣融合了清代宮殿與陵寢,其封建的建築語彙亦與當代台灣的民主價值存有矛盾。 有感於對歷史的共同認識是社會對話的重要基礎。2019年,我們舉辦了第一屆歷史小旅行導覽員培訓,並於2020年春季開始對外進行導覽解說,期待透過空間的走讀與歷史脈絡的梳理,促成民眾對轉型正義的思考與討論。2021年起,我們也將部分培訓課程同步開放為線上課程,讓更多的朋友能夠與我們一起學習,一同在歷史補課的路上向前邁進。 |
| 課程宗旨 | 1975年蔣介石過世,行政院廢除原本預計作為商業區的「營邊段計畫」,於中正紀念堂現址建起了全台規模最大的威權崇拜紀念物,至今已逾40個年頭。儘管隨著研究能量的投入、以及政治檔案的逐步解密,過往威權統治對台灣民主與人權的侵害亦受到公開檢視,但中正紀念堂仍維持其原本的角色,未有積極改變。 2022年起,中正紀念堂的常設展間首度從已往的單向敘事,有限度地朝「功過並陳」的方向調整。但「崇拜」與「反省」兩種視角存在於同一空間,正如歷史記憶分歧的台灣社會,兩者間存在巨大的衝突。同時,中正紀念堂的建築式樣融合了清代宮殿與陵寢,其封建的建築語彙亦與當代台灣的民主價值存有矛盾。 有感於對歷史的共同認識是社會對話的重要基礎。2019年,我們舉辦了第一屆歷史小旅行導覽員培訓,並於2020年春季開始對外進行導覽解說,期待透過空間的走讀與歷史脈絡的梳理,促成民眾對轉型正義的思考與討論。2021年起,我們也將部分培訓課程同步開放為線上課程,讓更多的朋友能夠與我們一起學習,一同在歷史補課的路上向前邁進。 |
| 授課方式及教學方式 | 安排與台灣威權體制歷史相關的專題講座,包括轉型正義的概念與國內外案例分析、戒嚴體制的法律問題、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中正紀念堂的建築符碼、政治受難者的現身說法等,讓人們藉由歷史建立自身對台灣的認同、形成個人史觀。 |
| 人數限制 | 30人 |
| 選課學員條件 | 對台灣歷史或轉型正義有興趣的民眾皆可報名。 亦開放單堂報名,請另填表單報名: <a href="https://forms.gle/gPYoRm29DLZcRDnN6" target="_blank">https://forms.gle/gPYoRm29DLZcRDnN6</a> |
| 評鑑方式 | 線上簽到,依出席率而定。 |
| 參考書目 | 歷年培訓課程表:<br><a href="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lqdkKuvH90EZzgK1hm5tqCex7FG_N4qS" target="_blank">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lqdkKuvH90EZzgK1hm5tqCex7FG_N4qS</a> 《報導者》走進兩場相異卻並存的導覽,中正紀念堂志工們的轉型衝擊:<br><a href="https://www.twreporter.org/a/228-2022-chiang-kai-shek-memorial-hall" target="_blank">https://www.twreporter.org/a/228-2022-chiang-kai-shek-memorial-hall</a> |
| 學員上課之建議需求裝備 (器具、文具或服裝) |
<font color="red">本課程採Google Meet線上直播方式進行,請學員自備電腦與網路環境。</font> |
| 週次 | 主題 | 內容 |
|---|---|---|
| 第1週 | 09/13(六) | 10:00-12:00 找尋透光e台島身世 林瓊華(台北藝術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13:00-15:00 二二八事件與國民黨政府的對策 陳翠蓮(台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
| 第2週 | 09/27(六) | 13:00-15:00 黨校也不放心:政治大學監控案例舉隅 陳進金(東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歷史學系教授) |
| 第3週 | 10/18(六) | 10:00-12:00 去台灣化──從台北的地名與街道名談起 陳弱水(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講座教授) 13:00-15:00 以影像行動突圍:威權體制下的綠色小組 李三沖(綠色小組) |
| 第4週 | 10/25(六) | 13:00-15:00 認識官方檔案的侷限:以1970年彭明敏出逃案為例 吳俊瑩(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15:00-17:00 中正紀念堂基地歷史變遷與建築設計分析 凌宗魁(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館員) |
| 第5週 | 11/22(六) | 13:00-15:00 白恐案例與抵抗運動 林傳凱(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 ) 15:00-17:00 她們的日常─獄外之囚 林小雲/目前爲自由工作者 施又熙/作家、社工師 顏司音/殯葬服務業者 (白恐受難者家屬) |
| 第6週 | 12/06(六) | 10:00-12:00 你是戒嚴時代的誰?如何讓民主富二代珍惜得來不易的台灣民主? 薛翰峻(《沃草》總編輯。) 13:00-15:00 澎湖七一三事件:山東流亡學生的故鄉與家園 單德興(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
| 第7週 | 12/20(六) | 13:00-15:00 被扼殺的原運火苗──1970年代初期「台灣山地獨立運動案」始末 顧恆湛(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15:00-17:00 國家權力與空間建構─以陽明山地區為例 吳亮衡(故事網站專欄作家) |
| 第8週 | 無 | |
| 第9週 | 無 | |
| 第10週 | 無 | |
| 第11週 | 無 | |
| 第12週 | 無 | |
| 第13週 | 無 | |
| 第14週 | 無 | |
| 第15週 | 無 | |
| 第16週 | 無 | |
| 第17週 | 無 | |
| 第18週 | 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