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共好行動會社

課程編號:251D05
課程期別:2025年秋季班
課程週期:2025-09-16 ~ 2026-01-20
課程類別 社團性
課程屬性 科技學習,媒體素養
課程學程 公共性社團
課程名稱 共好行動會社
主辦單位 永和社區大學
上課地點 福和國中
上課時間 星期二 7:00 pm~9:50 pm
課程狀態 開課中
備註

總價:600元


學分費用 500 元
雜費費用 100 元
其它費用說明 ,,無
課程講師 陳懷萱
講師簡歷 具有戲劇與人類學背景,持續在高教與終身學習場域,將對高齡議題的研究興趣轉化為具有人類學視野的社會實踐行動。目前核心關注的課題是在地展齡與青銀共融機制,教學實踐則聚焦在田野思維的學習體驗設計。 學歷: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人類學博士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文化人類學碩士 國立台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 輔仁大學英國語文學文系學士
課程簡介 這不只是一門課程,而是一場重新定義熟年價值的展齡旅程。我們相信,在地生活N種人都擁有豐富的生命經驗與智慧,不只是打造社區公共空間的重要創意庫,更是社區共同生活面對未來的寶藏。面對超高齡社會,不管是青或是銀,都是一起長大變老的跨世代旅伴。在這個社區空間中,你不再只是社區「被照顧者」、「被服務者」,而是一起打開生活對話空間的「共同設計師」與「生命智慧傳承者」。 為什麼您會喜歡這門課程? * 重新發現自我價值:運用你的生活經驗,參與設計真正適合跨世代使用的公共空間 * 打造你嚮往的生活場景:從你的角度出發,創造讓自己舒適自在的社區環境 * 留下生命印記:透過空間營造,將你的生活智慧與價值觀融入社區肌理 * 建立新的社交網絡: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編織互助支持的社區網絡 * 實踐社區共好理念:將公共空間轉化為促進互助、共享的生活場域 我們將一起探索 * 如何從日常生活微小行動創造生命連結的「共好情報網」 * 如何在社區閒置空間打造社區共同參與的「策展故事屋」 * 如何發展既能保有隱私又能促進互動的「社區共享客廳」 * 如何將您的生活經驗轉化為豐富公共空間意涵的靈感與智慧 課程特色 社團將透過不同空間意象作為每週主題,引導中高齡學員從個人空間逐漸擴展到集體空間的想像與實踐,同時設計跨世代對話機制,促進不同年齡層之間的相互理解與連結。 我們不只是「談論」空間,而是真正「動手創造」空間。每堂課都結合理論與實作,從觀察、設計到實際改造,讓你看見自己的想法如何轉變為實體空間。課程採用「做中學」的方式,無需專業背景,只要你願意分享生活經驗、動手嘗試,就能參與其中。 一起成為「社區空間魔法師」 想像一下,當你漫步在社區中,能指著一處處充滿活力的角落說:「這是我們一起設計的」。這不僅是對環境的改變,更是對自我價值的肯定。在這個過程中,你將發現自己不只是社區的一份子,更是社區共好的重要推手。
課程宗旨 這不只是一門課程,而是一場重新定義熟年價值的展齡旅程。我們相信,在地生活N種人都擁有豐富的生命經驗與智慧,不只是打造社區公共空間的重要創意庫,更是社區共同生活面對未來的寶藏。面對超高齡社會,不管是青或是銀,都是一起長大變老的跨世代旅伴。在這個社區空間中,你不再只是社區「被照顧者」、「被服務者」,而是一起打開生活對話空間的「共同設計師」與「生命智慧傳承者」。 為什麼您會喜歡這門課程? * 重新發現自我價值:運用你的生活經驗,參與設計真正適合跨世代使用的公共空間 * 打造你嚮往的生活場景:從你的角度出發,創造讓自己舒適自在的社區環境 * 留下生命印記:透過空間營造,將你的生活智慧與價值觀融入社區肌理 * 建立新的社交網絡: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編織互助支持的社區網絡 * 實踐社區共好理念:將公共空間轉化為促進互助、共享的生活場域 我們將一起探索 * 如何從日常生活微小行動創造生命連結的「共好情報網」 * 如何在社區閒置空間打造社區共同參與的「策展故事屋」 * 如何發展既能保有隱私又能促進互動的「社區共享客廳」 * 如何將您的生活經驗轉化為豐富公共空間意涵的靈感與智慧 課程特色 社團將透過不同空間意象作為每週主題,引導中高齡學員從個人空間逐漸擴展到集體空間的想像與實踐,同時設計跨世代對話機制,促進不同年齡層之間的相互理解與連結。 我們不只是「談論」空間,而是真正「動手創造」空間。每堂課都結合理論與實作,從觀察、設計到實際改造,讓你看見自己的想法如何轉變為實體空間。課程採用「做中學」的方式,無需專業背景,只要你願意分享生活經驗、動手嘗試,就能參與其中。 一起成為「社區空間魔法師」 想像一下,當你漫步在社區中,能指著一處處充滿活力的角落說:「這是我們一起設計的」。這不僅是對環境的改變,更是對自我價值的肯定。在這個過程中,你將發現自己不只是社區的一份子,更是社區共好的重要推手。
授課方式及教學方式
人數限制 30人
選課學員條件 誰適合參加? * 對社區環境關心,希望創造更適合跨世代生活的熟年朋友 * 想在退休生活中尋找新方向,發揮所長的中高齡夥伴 * 期待在熟悉的社區中建立互助網絡的居民 * 願意分享生活智慧,共同創造未來的青年學習者 加入我們,讓我們一起將豐富的生命經驗轉化為空間設計的養分,共同編織一個世代共融、互相扶持的社區生活網絡。在這裡,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舞台,每個空間都訴說著我們共同的故事。 不只是學習,更是創造——讓我們一起,從空間開始,重新定義熟年生活的無限可能!
評鑑方式 出席率50%、上課參與50%
參考書目
學員上課之建議需求裝備
(器具、文具或服裝)
週次 主題 內容
第1週 09/16 「共好生活」—家園的想像與可能 ● 課程內容:社團理念介紹、成員相互認識、分享對「共好生活」的想像 ● 活動設計:生命故事分享圈、共同繪製理想社區地圖 ● 成果目標:建立初步信任關係,形成共同願景
第2週 09/23 「我的房間」—空間的記憶與情感 ● 課程內容:探討居住空間如何影響生活品質與情緒感受 ● 活動設計:童年居家生活記憶照片/繪圖/口述、不同世代的房間文化與私人空間觀念比較、互相訪談「理想房間」 ● 成果目標:建立傾聽對話的社群共識、理解不同世代的私人空間需求、探討獨居/共居的未來社會關係
第3週 09/30 「人生相談室」—重新賦予自己人生歷程意義的對話空間 ● 課程內容:關於變老這件事,對於不同人生階段的多元社會角色的回看整理 ● 活動設計: 身體地圖工作坊 ● 成果目標:建立社團內部展示與表達的文化,發掘成員潛能
第4週 10/07 「我心目中的成家條件」—青銀共居行不行? ● 課程內容:時代與社會文化變遷下的家庭與家園關係、成「家」的定義與不同形式。 ● 活動設計:不同世代家庭關係與居住形式比較、 共同創作「跨世代共居房間」模型 ● 成果目標:對於長大變老互相照顧關係的思考、探討如何將家的概念延伸至社區,建立集體歸屬感
第5週 10/14 「有智慧的社區生活情報站」—知識互助交流的場所 (guest speaker) ● 課程內容:個人學習環境與方式從傳統課堂到數位學習的轉變,科技融入生活體驗數位工具,打開對於智慧老化的想像與對話 ● 活動設計: 「我們與AI的距離?」互教互學工作坊--建立「AI自學互助社群」研究所 ● 成果目標:理解如何善用AI建立社區知識、形成知識分享機制,促進終身學習文化
第6週 10/21 駐點空間初體驗 —「打造我的歸屬角落」(Guest speaker-林佾萱TBA) ● 課程內容:城市中的第三空間,不同世代在公共空間中尋找歸屬感的方式 ● 活動設計: 空間活化計畫與管理機制(空間使用規範、維護管理制度的規劃設計重要性)、社區「個人棲息地」地圖繪製、跨世代透過敘事圖像探訪彼此的「第三空間」 ● 成果目標:探討都會生活中的安心棲所,理解社會住宅中的「共享歸屬空間」的多元意涵,提升第三空間敏感度
第7週 10/28 社區故事探勘員—打開在地的五感記憶 ● 課程內容:看見你我的社區生活--導入「感官地圖」、「故事地景」等概念,探索社區場域中的人、事、物。 ● 活動設計:社區觀察方法、公共空間發掘技巧、社區散步(嗅覺/聽覺導覽)+五感記憶卡片製作+訪談任務設計。 ● 成果目標:為後續空間設計收集「情感線索」與「居民願景」。
第8週 11/04 社區生活行不行:戲遊銀髮論壇劇場—從生活想像到空間佈局 (guest speaker: 應用劇場工作者TBA) ● 課程內容:空間意象轉譯、社區生活場景演練。 ● 活動設計:分組進行「社區生活共老空間」論壇劇場 → 擷取空間使用需求 → 空間配置練習(小組討論+紙上模型)。 ● 成果目標:產出初步的空間使用情境腳本,轉化為設計藍圖雛型。
第9週 11/11 材料圖鑑與空間魔法—再利用設計實驗(guest speaker: 芳惠老師/粉紅豹團隊/潭美志工 TBA) ● 課程內容:認識可回收材料、低碳設計手法與創意改造範例。 ● 活動設計:自製家具工作坊、舊物再生創意挑戰賽(從家中或社區收集可用物件)、初步打造小型社區家具或裝置原型。 ● 成果目標:建立文化資產資料庫、提升動手實作自信,學習環保再利用的設計精神。
第10週 11/18 共享客廳設計挑戰—設計工作坊 1 ● 課程內容:探索「共享客廳」如何促進跨世代社區議題互動、建立公共對話機制?包括共享空間通用設計原則、隱私與互動平衡 ● 活動設計:目標是打造兼顧隱私與互動的共享客廳區域:設計衝刺(Design Sprint)第1天:問題釐清與共識建立 → 概念草圖發想 ● 成果目標:明確設定設計焦點與使用對象,擬定空間功能區分。
第11週 11/25 共享客廳設計挑戰—設計工作坊 2 ● 活動設計:設計衝刺第2天:簡易原型製作(紙板/積木/模型)+同儕測試回饋 ● 成果目標:驗證空間設計是否符合跨世代需求,產出可展示的「共享客廳模型」。
第12週 11/29(六) 公共參與週-社團聯展
第13週 12/02 社區創意共餐日—從吃開始的共好空間 ● 課程內容:以「共食」作為社區生活關係重構的起點。 ● 活動設計: 家傳食譜分享、跨世代共煮工作坊、設計社區共食空間與活動小組設計「社區共餐日」場景佈置(空間規劃、食物故事分享)+邀請他人參與共餐。 ● 成果目標:透過共食場景體驗,深化「社區空間是關係載體」的理解與實作。
第14週 12/09 行動前哨站—與在地組織對話(新北社區培力計劃/民權托老中心/錸工場TBA) ● 課程內容:邀請在地社區協會、社福單位、新創組織等分享合作可能。 ● 活動設計:進行「提案簡報演練」與團隊角色分工,建立社區溝通基礎。 ● 成果目標:擬定行動計畫草案,與在地建立連結。
第15週 12/16 空間行動預演與佈置 ● 活動設計:依提案在駐點空間中實作小規模設計改造(如佈置角落、展示牆、互動物件)。 ● 成果目標:落實學員構想,實踐場域介入的第一步。
第16週 12/23 社區小展覽—我們的共好空間開箱日! ● 活動設計:舉辦社區開放日,展示模型、裝置、共餐紀錄、口述故事牆等,邀請社區居民參與與回饋。 ● 成果目標:公開呈現學習歷程與空間行動成果,培養社群認同與合作意願,向社區展示並招募新成員
第17週 12/30 會社小聚--行動回顧與未來共創藍圖 ● 課程內容:引導學員回顧個人轉變、團隊歷程與社區對話成果。 ● 活動設計:共創「未來的空間願景樹」+分享我學到的三件事+期末感謝儀式。 ● 成果目標:內化學習經驗,為社團未來的長期社區行動奠基。
第18週 公共論壇 / 講師共學
:::
學員登入 教師登入 課程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