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面面觀
課程編號:251C05
課程期別:2025年秋季班
課程週期:2025-09-18 ~ 2026-01-22
課程類別 | 自然類 |
---|---|
課程屬性 | 科技學習,媒體素養 |
課程學程 | 環境生態 |
課程名稱 | 生態面面觀 | 主辦單位 | 永和社區大學 | 上課地點 | 福和國中 | 上課時間 | 星期四 7:00 pm~9:50 pm | 課程狀態 | 開課中 | 備註 |
總價:3100元
學分費用 | 3000 元 |
---|---|
雜費費用 | 100 元 | 其它費用說明 | ,,無 |
課程講師 | 黃瀚嶢 |
---|---|
講師簡歷 | 現職生態插畫家,作品散見於環境教育相關出版品。 擔任於《地味手帖》雜誌書擔任專欄作家。 長期擔任永和社區大學《生態面面觀》課程講師。 |
課程簡介 | 前身為《走入荒野,看見生物多樣性》的《生態面面觀》課程,已進入第二十一個學期。在幾個學期另類的生態學討論後,本學期課程將重新把視角帶回人們純粹基於好奇而啟動的,一種「博物學」的視角,並一起探索如何成為當代的「博物學家」(naturalist)。 |
課程宗旨 | 前身為《走入荒野,看見生物多樣性》的《生態面面觀》課程,已進入第二十一個學期。在幾個學期另類的生態學討論後,本學期課程將重新把視角帶回人們純粹基於好奇而啟動的,一種「博物學」的視角,並一起探索如何成為當代的「博物學家」(naturalist)。 |
授課方式及教學方式 | 課堂講述與野外踏查 |
人數限制 | 30人 |
選課學員條件 | |
評鑑方式 | 出席率與課堂參與度 |
參考書目 | 無 |
學員上課之建議需求裝備 (器具、文具或服裝) |
筆記用具 |
週次 | 主題 | 內容 |
---|---|---|
第1週 | 09/18 (四)課程介紹:認識彼此,認識「博物學」 | 認識彼此,簡介博物學的概念,與本學期的各種衍伸。 |
第2週 | 09/25(四)屬於臺灣的「博物浪漫」時代 | 臺灣人在哪些年代特別喜歡觀察自然? |
第3週 | 10/02(四)博物學與人生 | 博物學的代表人物:達爾文與華萊士,如何在不同的階級與人生際遇中,活出風格各異的博物人生? |
第4週 | 10/09 (四)城市生活博物學 | 當代生活是繽紛的,但真正的繽紛是在產品型錄中,還是商業社會的縫隙之中? |
第5週 | 10/11 (六)野外課程:巷弄觀察 | (日期暫定,於課堂討論) 巷弄中的博物學觀察 |
第6週 | 10/16(四)混種物的博物學 | 傳統的「自然」觀察,彷彿把社會隔絕在外。發現自然與人文的「混合」,成為當代博物學的新風味。 |
第7週 | 10/23(四)土表博物學 | 翻開土表的有機質,彷彿進入了一層由節肢動物主導的外星世界。 |
第8週 | 10/30(四)「蟲」的博物學 | 從防禦、共存到未來學,節肢動物的博物學充滿了藝術性的啟發 |
第9週 | 11/01(六)野外課程:步道觀察 | (日期暫定,於課堂討論) 新店小獅山觀察 |
第10週 | 11/06(四)蜂的博物學 | 蜂類是存在形式特別多元的一類昆蟲,人與蜂類也有千絲萬縷的多元關係。 |
第11週 | 11/13(四)淡水魚的博物學 | 透過台灣的淡水魚的多樣性,可以讓我們重新認識區域的歷史與空間。 |
第12週 | 11/20(四)繪畫中的博物學 | 從博物繪畫的構圖風格演變,認識人與環境的關係,這本身又成為一種博物學。 |
第13週 | 11/22(六)野外課程:關渡聚落走踏 | (日期暫定,於課堂討論)關渡自然公園周邊觀察 |
第14週 | 12/04 (四)公共參與週的第二次籌備 | 班級一起將展品實作完成 |
第15週 | 12/06 (六)生態雙和嘉年華 | 共同參與嘉年華活動 |
第16週 | 12/11(四)課程總結:建構當代的博物學家 | 博物學家本身就是多元的組成,以生活為主軸,發現環境的多元樣貌,將讓我們的觀察產生積極的意義。 |
第17週 | 12/13(六)野外課程:草山猛禽會館 | (日期暫定,於課堂討論)草山猛禽會館參訪 |
第18週 | 公共論壇 / 講師共學 | 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