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大地密語:板塊的秘密

課程編號:aca11434019
課程期別:2025年秋季班
課程週期:2025-09-04 ~ 2026-01-08
課程類別 自然類
課程屬性 安全教育,環境永續
課程學程 環境生態
課程名稱 大地密語:板塊的秘密
主辦單位 林口社區大學
上課地點 林口高中校本部
上課時間 星期四 1:00 pm~3:50 pm
課程狀態 開課中
備註

總價:3000元


學分費用 3000 元
雜費費用 0 元
其它費用說明
課程講師 高銘鴻
講師簡歷
課程簡介 1. 簡介地震史: 介紹地震學的發展史。 2. 全球地震概況(含台灣): 介紹全球地震與台灣地震活動的關係。 3. 簡介地震成因與如何防災: 介紹造成地震的原因及地震災害,並學習作好地震防災計畫。 4. 討論與案例分享。
課程宗旨
授課方式及教學方式
人數限制 30人
選課學員條件 「認識地震活動」為地震學初階程度之課程,對於認識地震有興趣的學員均可選課參加。
評鑑方式 出席率50%、報告討論30%、閱讀心得20%
參考書目
學員上課之建議需求裝備
(器具、文具或服裝)
週次 主題 內容
第1週 地震簡史 將本學期地震課程內容作一簡單介紹,讓學員們知道課程目標,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了解台灣地震活動與與地質之關係。將地震認知觀念的發展,從古代到現代以歷史的觀點作一系列的介紹。在古代地震的神話與傳說,千奇百怪,無其不有,讓人嘆為觀止。現代地震科學的研究發展一日千里,科學家們逐漸地揭開地震神秘的面紗。
第2週 變動的地球 台灣是我們所生活居住的寶島,地震與火山活動頻繁,我們必須對地球變動的種種現象深入了解,防患於未然,建立一安全的生活環境。
第3週 地球的構造 地球層狀的的結構包括地殼、地函、地核;地核由一層液態的外核和一個固態的內核所組成。
第4週 地球的地形與大陸漂移 1912年德國科學家阿爾弗雷德•韋格納以「大陸漂移說」假說解釋大陸和海洋的分佈狀態。但不被學術界重視,至1960年代海洋擴張說出現,才得以發展,之後成為板塊構造學說的基礎。
第5週 海洋地形與海底擴張 1953年,美國地球科學家布魯斯•希森發現大西洋的中洋脊(大裂谷);1960年哈里•哈蒙德•赫斯提出有火山活動的中洋脊向兩側橫向移動即為「海底擴張假說」;海底擴張假說與大陸漂移假說奠定板塊構造運動科學的基礎。
第6週 地殼變動與板塊運動 板塊構造學說主要在說明目前發生在地球上層的構造及解釋地震發生之原因。板塊構造的基本觀念是將岩石圈分成數個接近剛性之板塊,板塊受到張力、壓力、重力及地函對流的作用,不同的板塊之間每年以數公分的相對速度緩慢移動,大部分的地震、火山及造山運動便由於相鄰板塊之互相作用而發生。
第7週 板塊構造與地震活動 台灣位在二大板塊的交界處,地震與火山活動頻繁,此二大板塊包括歐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太平洋板塊中的附屬板塊的-菲律賓海板塊的邊緣即為台灣島。認識地球構造,有助於我們了解台灣地質與地震活動特性。
第8週 全球地震概況 本週簡介全球板塊分佈情形與地震活動概況,依據地震觀測資料顯示,全球地震多呈帶狀分佈,主要含有:環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地震帶、中洋脊地震帶;它們都位於板塊交界處,是板塊互相碰撞、擠壓的地方。
第9週 多元學習公共參與週 多元學習公共參與週
第10週 台灣地震活動 本週介紹台灣地震分區概況與各地地震活動的特性。台灣位在歐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二大板塊的交界處,地震與火山活動頻繁,此二大板塊相互碰撞、擠壓的結果,地震與火山活動頻繁,台灣島的形成即與板塊的運動有關。較大地震的發生,常常對台灣造成鉅大災害,損失嚴重,1999年 921大地震即為一明顯的例子。
第11週 地震成因與分類 地震的成因主要可分為二類: 自然地震與人工地震。自然地震發生原因又可分為:構造性地震、火山地震、衝擊性地震(如:隕石撞擊);其中構造性地震為板塊運動所造成的地震,台灣島發生的地震,大都是屬於此類。依地震的震源深度分為四種類型:(1)震源深度在0至30公里者稱為極淺地震。(2)震源深度在30至70公里者稱為淺層地震。(3)震源深度在70至300公里者稱為中層地震。(4)震源深度在300至700公里之地震為深層地震。
第12週 地震波 地震波依傳播路徑可分為兩大類:(1)體波:在地球內部傳播,依波動性質分為:P波,質點運動和波傳播方向一致,速度最快。S波:質點運動與波傳播方向垂直,速度次之。(2) 表面波:沿地球表層或地球內部界面傳播。
第13週 地震規模與震度 規模(M)是用以描述地震大小的尺度,係依其所釋放的能量而定,以一無單位的實數表示。震度(I),是表示地震時地面上的人所感受到振動的激烈程度,或物體因受振動所遭受的破壞程度。
第14週 探勘地球 地球物理探勘以精密儀器量測岩石與岩層的物理性質,根據物性之不同以分別或判斷岩石的種類與性質,來推測地下構造或地球結構的方法。
第15週 地震預警與預測 目前為止,地震是無法預測,地震預測是指能明確地指出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規模、震度或可能造成之地震災害等資訊。研發地震預測技術不易,世界各國專家、學者仍在試驗研究,未來或能研發較成熟的預警技術。
第16週 地震與防災 地震造成的災害地震產生的災害,可能是直接破壞建築物、橋梁、交通管道等,或其他災害例如海嘯、火災、水災、山崩、土壤液化等等。地震波可造成建築物的破壞甚至倒塌,或破壞地面,產生地面裂縫,塌陷等;大地震引起的餘震,更使得災害破壞更加劇烈。 因此,平常如何作好地震防災計畫與防災演習,對於地震與火山活動頻繁的台灣,顯得極為重要。
第17週 地震防災計畫 地震防災計畫與演習,並配合輔助教材(例如:科學影片欣賞)。
第18週 成果發表會 成果發表會
:::
學員登入 教師登入 課程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