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山林,看見台灣之美
課程編號:B1142-ECO07
課程期別:2025年秋季班
課程週期:2025-09-02 ~ 2025-12-30
課程類別 | 社團性 |
---|---|
課程屬性 | 環境永續,山野教育 |
課程學程 | 環境生態 |
課程名稱 | 走入山林,看見台灣之美 | 主辦單位 | 淡水社區大學 | 上課地點 | 校本部 | 上課時間 | 星期二 9:30 am~12:00 pm | 課程狀態 | 開課中 | 備註 |
總價:3250元
學分費用 | 3000 元 |
---|---|
雜費費用 | 250 元 | 其它費用說明 |
課程講師 | 曾翰文 |
---|---|
講師簡歷 | |
課程簡介 | 登頂後的遼闊展望、連綿不絕的山巒稜線、巧奪天工的地形地貌、變幻莫測的天氣、豐富多樣的林相、清澈的空氣與湛藍的天空,山給的感動,像戒不掉的癮,總使人想著再次上山。 台灣山地面積,佔超過百分之七十,太多美麗動人的景緻,都藏身在廣闊的山林之間。在兩大板塊擠壓下,台灣的五大山脈矗立而生,所造就的大小山岳,都有各自的獨特樣貌,唯有走入山林,才能看見台灣最美的一面!淡水雖無高山,但眼前的觀音火山,以及所倚靠的大屯火山群,擁有全台罕見的火山地形,包括火山口、火口湖、爆裂口等,構成了台灣北部獨特的地理景觀! 期待藉由本課程,帶領大家一起走入山林、認識山林,同時也能愛護山林及關心山林。 |
課程宗旨 | |
授課方式及教學方式 | |
人數限制 | 20人 |
選課學員條件 | |
評鑑方式 | |
參考書目 | |
學員上課之建議需求裝備 (器具、文具或服裝) |
週次 | 主題 | 內容 |
---|---|---|
第1週 | 1.本學期課程介紹 2.認識彼此、選班代、收班費 3.專題分享與討論 (室內課程) | |
第2週 | 1.安山岩地質觀察 2.大屯火山熔岩流分布 3.層狀火山的特性 (戶外課程) | |
第3週 | 1.五指山山脈的形成 2.木山層的地質特徵 3.層階地形觀察辨識 (戶外課程) | |
第4週 | 1.臺北的谷灣式山麓 2.仙跡岩是什麼岩石? 3.仙跡岩與蟾蜍山的傳說 (戶外課程) | |
第5週 | 1.臺北大縱走簡介 2.指南宮日式參道的由來 3.貓空山區的地形特徵 (戶外課程) | |
第6週 | 1.第八週為整日課程,本週與第八週合併上課 2.本週停課,不會作為補課週 | |
第7週 | 1.碧潭是如何形成的? 2.和美山是古新店溪的河階? 3.獅頭山的豬背嶺山峰 (戶外課程) | |
第8週 | 1.山子腳山塊的地質史 2.鶯歌石是什麼岩石? 3.大漢溪的河川襲奪史 (戶外之整日課程) | |
第9週 | 社大辦公室安排之講座或活動 | |
第10週 | 1.林口臺地的形成由來 2.林口臺地的地質觀察 3.林口臺地與桃園臺地的異同 (戶外之整日課程) | |
第11週 | 1.第十週為整日課程,本週與第十週合併上課 2.如有需要,本週作為補課週 | |
第12週 | 1.飛鳳山丘陵的形成由來 2.大茅埔礫岩與楊梅層 3.頭前溪流域概述 (戶外之整日課程) | |
第13週 | 1.第十二週為整日課程,本週與第十二週合併上課 2.如有需要,本週作為補課週 | |
第14週 | 1.中級山步道的特色 2.加里山山脈主要山峰 3.北寮層的地質特徵 (戶外之整日課程) | |
第15週 | 1.第十四週為整日課程,本週與第十四週合併上課 2.如有需要,本週作為補課週 | |
第16週 | 1.火炎山的地質史 2.礫岩惡地的特徵 3.礫岩沉積構造觀察 (戶外之整日課程) | |
第17週 | 1.第十六週為整日課程,本週與第十六週合併上課 2.如有需要,本週作為補課週。 | |
第18週 | 回顧、複習與分享本學期結業成果展練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