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灣電影閱讀臺灣
課程編號:202108
課程期別:2021年春季班
課程週期:2021-03-11 ~ 2021-07-14
課程類別 | 人文類 |
---|---|
課程屬性 | 媒體素養,美感教育,民俗文化資產,山野教育,本土語文,地方學 |
課程學程 | 社會人文 |
課程名稱 | 從臺灣電影閱讀臺灣 | 主辦單位 | 永和社區大學 | 上課地點 | 福和國中 | 上課時間 | 星期三 7:00 pm~9:50 pm | 課程狀態 | 已結束 | 備註 |
總價:1600元
學分費用 | 1500 元 |
---|---|
雜費費用 | 100 元 | 其它費用說明 | ,,無 |
課程講師 | 蕭智帆 |
---|---|
講師簡歷 | 學術研究以臺灣電影、文學為主,博士論文設定在臺灣紀錄片的研究。近年因參與蘇碩斌的非虛構寫作計畫,並出版《終戰那一天》,開始嘗試將生硬的學術研究,轉化為容易親近的閱讀材料,並期盼有更多人一同參與臺灣電影與文學的閱讀討論。 |
課程簡介 | 國策電影、臺語片、三廳電影、愛國片、新電影、長鏡頭、白景瑞、胡金銓、柯俊雄、瓊瑤、林青霞、侯孝賢、楊德昌、李安?可曾想過,這些臺灣電影關鍵詞與從業人員的名字,在臺灣電影史中是如何被發展與安置?而這些遊走在通俗與藝術之間的臺灣電影,本身又有多少美學表現與商業價值?我們又該如何「脈絡化」這些臺灣電影關鍵詞? 本課程將從日治時期電影來到臺灣作為起點,並以2000年作為暫時性終點,以時序作為課程次序,藉由上世紀臺灣電影在各時期的發展,挑選一部作品作為討論中心,藉此討論臺灣在各個時期所面對的社會議題。 那些包裹在通俗與藝術表現下的電影作品,潛藏著臺灣曾有的歷史、族群、性別等社會議題,然而,這些看似「過去的」議題,實際上正轉化成另一種形式,並充斥在你我的生命經驗當中。正如1989年侯孝賢的《悲情城市》,二二八看似是過去的歷史傷痕,卻同時也是當代面對「轉型正義」的歷史教材。 本課程期望透過臺灣電影,首先疏理電影史發展,其次則回顧各時期臺灣社會議題,最後從過去的議題反思當代的社會問題。 |
課程宗旨 | |
授課方式及教學方式 | |
人數限制 | 30人 |
選課學員條件 | |
評鑑方式 | |
參考書目 | |
學員上課之建議需求裝備 (器具、文具或服裝) |
週次 | 主題 | 內容 |
---|---|---|
第1週 | 課程概述、什麼是臺灣電影?你所知道的「臺灣電影」? | |
第2週 | 臺灣電影史概述 | |
第3週 | 「活動寫真」來了!但等等!什麼是活動寫真?日治時期臺灣電影的發展,以及戰爭時期的國策電影——《南進臺灣》(1942) | |
第4週 | 看似本土,實際上很國際,戰後臺灣電影票房的「扛霸子」:毋甘願的臺語電影——辛奇《地獄新娘》(1965) | |
第5週 | 國策電影又來了!國民政府的六0年代國策電影要怎樣健康,如何寫實?——李行《養鴨人家》(1965) | |
第6週 | 三廳是哪三廳?客廳、餐廳、咖啡廳:瓊瑤電影的敘事與美學公式——李行《啞女情深》(1966) | |
第7週 | 到底是類型片還是藝術片?武俠電影在臺灣/亞洲——胡金銓《龍門客棧》(1967) | |
第8週 | 斷交了,然後呢?那就來看愛國片吧!愛國電影的生產背景與敘事邏輯——劉家昌《梅花》(1975) | |
第9週 | 來來來來臺北,去去去去美國?家在臺北啦!——白景瑞《家在台北》(1970)-社區一堂課- | |
第10週 | 回歸現實、重返土地的聲音:70年代後期臺灣電影的本土化轉向——李行《汪洋中的一條船》(1979) | |
第11週 | 新電影來了!——萬仁、曾壯祥、侯孝賢《兒子的大玩偶》(1983) | |
第12週 | 那個(不ed)能說的,歷史事件:二二八與侯孝賢的長鏡頭美學——侯孝賢《悲情城市》(1989) | |
第13週 | 不只高級「臺北人」,戰後外省庶民的臺灣記憶——王童《香蕉天堂》(1989) | |
第14週 | 這個世界是不會為你而改變的!——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 | |
第15週 | 關於我多桑的故事,臺灣戰前世代的日治記憶再現——吳念真《多桑》(1994) | |
第16週 | 畸形的、禁忌的、不倫的,那些關於蔡明亮的......——蔡明亮《河流》(1997) | |
第17週 | 青冥劍指奧斯卡!李安的武俠夢——李安《臥虎藏龍》(2000) | |
第18週 | 課程總結與討論:你的最佳臺灣電影是……? |